微信扫一扫
以守望相助为底色
弘扬“北疆文化”
迈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
北疆文化,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,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上,融合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,特别是在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经过长时间的孕育和滋养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体系。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北疆文化,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我们特别推出“弘扬北疆文化,叙说丰镇史话”系列专题,旨在通过讲述丰镇市的历史故事,挖掘地方文化内涵,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。
丰镇市,地属祖国北疆,不仅地理位置特殊,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。从古至今,丰镇市都是中原文化通往北方的重要通道,是民族交流融合的桥梁和纽带,见证了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。在这里,不仅有古老的文物古迹,还有生动的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,更有那些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和传说,这些都是北疆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。
通过“弘扬北疆文化,叙说丰镇史话”系列专题,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丰镇市的历史文化,感受到北疆文化的独特韵味。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,进一步推动北疆地区的文化保护、传承与发展工作,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。
金龙大王庙
金龙大王庙,俗称大王庙,建于辽天庆五年(1115年),原址位于小元山旁, 五股村南的山坡上,直径不及一丈,以石条圈砌而成,状似蒙古包。清嘉庆十九年(1814年)重修时,庙宇被迁移于飞来峰山巅。建庙者巧妙利用山势,铺设阶石,建造殿阁,使得建筑峻峙而灵秀,密集而不砌滞,飞檐高脊,巍然向西,气势恢弘, 成为丰镇一大游览胜地。
大王庙设有大殿3楹,寝宫3楹。吕祖阁最引人注目,又名望海楼,建于道光七年(1827年),耸立于飞来峰最前端,似凌空悬浮。阁内供奉吕祖坐像,金面长鬓,壁悬佩剑。阁上雕梁画栋装饰华丽,色彩斑斓,金碧辉煌。阁前原为一片海水,清澈如镜,后海水退去,海底变为草滩,滩中留下几眼清泉,俗称“灵泉”。清晨,站在望海楼上,透过薄雾,可将城市轮廓尽收眼底,犹如观赏海市蜃楼,令人心旷神怡,被誉为丰镇古代八大胜景之一的“海楼夜月”。
1991年12月丰镇市人民政府将金龙大王庙公布为第一批市 (县)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6年5月内蒙古人民政府将金龙大王庙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(省)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相传金龙大王姓谢名绪,为宋代会稽人,有兄弟四人,纪、纲、统、绪,谢绪最小。宋亡后,他力图复国,但失败后投水自尽,被民众尊为抗虐除暴的民族英雄。1368年,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,为了纪念谢绪,封他为金龙四大王。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,百姓为了纪念他,都会举行庙会,至今仍然延续这一传统。
金龙大王庙作为辽代唯一衍延至今的人造地表实物,标志着丰镇历史演化的重要节点。它反映了人们在此开垦拓荒,聚集生活,农事兴盛,人文酝升,宗教信仰等众多的社会形态,使得丰镇地界人口密度增加,基层社会初现雏形,成为一个清晰明了的历史符号。
金龙大王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,而且在内蒙西部地区,它是已知最早出现的道教祠观之一。这表明了道教在内蒙及丰镇地区的传播和影响,同时也反映了我市人民对金龙大王这一神祇的崇拜和信仰。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,其祠观和信仰活动在历史上对于凝聚社区、传承文化、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金龙大王庙的存在,不仅为道教信仰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载体,也为研究道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。
关于金龙大王庙的优秀文章也有不少,其中包括潘国庆老师的《遥远的老家不朽的神话》和《金龙大王庙—辽代丰镇的标志性地名》,丁少辉老师的《丰镇古迹》,陈永利老师的《丰镇城南旧事》等作品。这些文章不仅详细记录了金龙大王庙的历史沿革、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,还深入探讨了与当时社会、文化和宗教生活的密切联系。通过阅读这些文章,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金龙大王庙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,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们对于这一历史遗迹的深刻情感。这些作品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,也为公众了解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
以多元一体为特征
凸显地域文化
稿件来源:丰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编 辑:王海叶 王朝环 蒿佳兴
来源免责声明:本平台转载的图片、视频、文章来源于网络及投稿者,如有版权保护,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。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,不构成任何投资等行为。
自定义html广告位